EXNESS外彙:什麽是外彙散戶思維,常見的散戶思維有哪些?

Exness 2021-12-27 15:29:22

莊家思維和散戶思維是有區别的,一方面是因爲莊家和散戶是相對的概念,還有一方面就是總體經濟實力的不同,莊家可以利用自己的資金優勢來控制外彙的漲跌,而散戶隻能根據外彙的漲跌來判斷自己是否要買入或者是賣出。而外彙市場具有一定的延遲性,散戶如果隻是根據市場的反應來判斷,那麽總會比莊家晚很多,所以我們要認識散戶思維,然後摒棄散戶思維并以莊家的思維來思考,這樣才能真正的在外彙市場中長久立足。

什麽是外彙散戶思維,常見的散戶思維有哪些?
什麽是散戶思維從基礎上來說,散戶沒有第二層次思維,沒有邏輯推理能力;從層面來說,散戶沒有格局,沒有眼光;從操作上來說,散戶沒有獨立判斷,獨立操作的能力。

如果我們想摒棄散戶思維,那就要從基礎上,層面上,操作上去學習進步,不斷成長,首先一點就是:我們要摒棄封閉性心态,保持一顆開放性的心态。

什麽是外彙散戶思維,常見的散戶思維有哪些?
一、常見的散戶思維有哪些?

1、散戶思維之錨定效應Anchoring Bias
錨定效應是指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,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,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。
在買東西的時候,如果對方說50塊,你砍到25元,覺得砍了一半了,差不多。那如果對方說30塊呢?你就會砍到15塊。那爲什麽不一開始就砍到15塊?因爲你不自覺地把對方一開始的報價作爲了參考。

我們在投資的時候,每天接受海量的信息,有些會在不經意間成爲我們的心錨。
比如,原本我們的投資原則而是PE>20的股票不碰。結果在牛市的時候,看到PE在30倍以上的股票都漲得很好,就會動搖信念,覺得是不是可以放松一下篩選原則,于是買入PE>30的股票,成爲接盤俠。

還有,從我們買入一隻股票的那刻起,這買入價就紮入了我們心中。我們會不由地用它來判斷現有價格的高低。
比如我們曾經在15元的時候買入一支股票,後來一路狂跌到9元,我們仍然不想賣出。就是因爲我們是15元買入的,我們毫無理由地認爲這隻股票應該要漲到15元以上。

死抱着當時錨定的價格,而不是理性地分析目前股價的高低。這也是爲什麽很多人在股市崩盤的時候不斷抄底,結果仍被套牢的原因。也是散戶思維導緻的結果。

想要不受錨定效應的控制,首先要回歸股票的本質,分析出它的價值,然後在買入、賣出操作的時候,記錄原因。如果原因沒有說服力,那就不要操作。

2、散戶思維之逆火效應 Backfire Effect
逆火效應(thebackfireeffect)是指:當一個錯誤的信息被更正後,如果更正的信息與人原本的看法相違背,它反而會加深人們對這條(原本)錯誤的信息的信任。

90年代日本的房地産泡沫,人們無視供需關系,隻是一位堅信“土地不會貶值”。美國的互聯網泡沫,人們無視公司股價最終會回歸公司創造的價值,隻是因爲一味堅信互聯網是一種新興産業,不能用原有的估值方式來看待,所以有幾百倍的市盈率也是正常的。

近了看2015年的股災,2017年樂視的停牌,甚至現在的白馬股“一季報之殇”,一大波曾經高唱贊歌的身影突然間噤聲。這些事件難道沒有征兆嗎?不,隻是當時人們對明顯的市場不正常行爲、企業的财務問題視而不見,反而不停地爲其找理由罷了。

“因爲我想買這支股票,所以這支股票值得投資。”這樣的曆史一直在重演,以後也會繼續發生。
想要避免感情用事,做一個理性客觀的投資者,摒棄散戶思維,首先要有嚴格的投資紀律,然後要沉下心來做深入的行業研究、個股分析,能夠辨别周圍的是噪音還是真理。

3、散戶思維之選擇性記憶Selective Memory
選擇性記憶是受衆選擇心理表現之一,指受傳者對所接受信息的基本傾向,即記憶那些與自己觀念最一緻的内容。
你投資過最成功的股票是哪隻?最失敗的呢?很多人對于第一個問題張口就答,而第二個卻抓耳撓腮,想不出來。
成功的投資經曆我們總是記得很牢,但是對于虧損的經驗,卻選擇忘記。或者找到各種“理由”來解釋當時失敗的原因,比如“市場整體性下跌”“二八分化”“财報地雷”等。實際上,沒有複盤出方法論的成功,往往暗含着更大的風險。因爲這會導緻我們在下次投資的時候,盲目地樂觀,認爲這次自己也能成功。結果很可能一腳踏空,再也無法翻身。

如實記錄下自己的投資經曆,特别是虧損的經驗,可以有效地抑制這種選擇性記憶,克服散戶思維。

我們發現很多優秀基金經理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慣:
他們對所有重要的投資,都會記錄購買原因,方便跟蹤之後基本面發生的變化。如果當時購買的理由已經不存在,那就果斷撤出。

4、散戶思維之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
心理賬戶是行爲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。由于消費者心理賬戶的存在,個體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,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爲。

投資者往往會對于買入一隻股票很快就盈利10%以上的情況有非常清晰的記憶。而出現虧損後,往往會認爲虧的是“上一次的利潤”。在牛市當中,不斷的“買入”“獲利了結”“買入”“獲利了結”會大大增強投資者的自信或者“自負”。而在熊市中,投資者往往會在不斷的“試錯”中消耗掉了自己在牛市當中的積累甚至損失本金。

潛意識裏,我們并沒有把“利潤”當成我們自己的“本金”,而是把它看成了下次“試錯”的籌碼。因此很多投資者在經曆了一牛一熊後往往出現的是本金的減少,而不是逐步積累。

善待投資,記住每一分錢都是等價的。想要滾雪球,就要積少成多。不要被散戶思維控制。

5、散戶思維之賭徒謬論 Gambler's Fallacy
賭徒謬論亦稱爲蒙地卡羅謬論,是一種錯誤的信念,以爲随機序列中一個事件發生的機會率與之前發生的事件有關,即其發生的機會率會随着之前沒有發生該事件的次數而上升。

扔一個硬币前10次都是正面,第11次是正面的概率有多少?能清楚地知道50%的人一定不在少數。
那麽,一隻股票如果連跌3天,爲什麽就忍不住“抄底”了呢?這就是嚴重的散戶思維導向。

實際上,在整體下行的行情中,連續下跌更可能意味着出現大崩盤。覆巢之下,安有完卵?泥沙俱下的大環境下,不要輕易“抄底”。很可能你連地闆都沒有了,要去地下室了。

話又說回來,在股市中未必适用的抄底,在基金中倒是能發揮較大作用。特别是投資指數型基金,在價格下行時買入低價籌碼,即使一直下跌,也能靠分批建倉平攤成本。在行情回暖的時候,很容易解套獲利。

6、散戶思維之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
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,認爲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。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爲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.5倍。

心理學研究發現,我們丢失100元錢的悲痛心情,要靠獲得250元才能平複。
比起收益,人們對損失更加敏感,更加不願意發生虧損。對于股票來說,我們要忘記成本。情勢不對的時候,就應該果斷放棄。

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,“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。”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在2015年的股災中元氣大傷,又有多少人會在下次牛市到來的時候義無反顧地沖進去。

一夜暴富的是投機,不是投資。

我們在認識了以上的這些散戶思維之後,就要在投資中多多注意,不要被這些散戶思維左右我們的投資,這樣才能真正的通過股票投資獲利。

二、散戶的四個“死穴”,你中了哪條?

逢低買入的散戶這次抄對底了嗎?這個問題可能隻能交由時間告訴我們答案了。但是根據曆史經驗,進場容易,出場難。很多散戶都不能在泡沫破裂/下一次暴跌前提前離場,一不小心,分分鍾成爲“踩踏事故”的受害者。

這隻是其中一種“死法”,某論壇上有人整理了散戶的5種死法:

①追漲停,沖高回落,買入就虧。
②亂抄底,麻木抄底,繼續下跌。
③賣就漲,前腳賣出,後腳拉升。
④買就跌,麻木追高,跌了止損。
⑤沒時間,上班玩股,無空看盤。 

那麽,散戶爲什麽總是虧損呢?

紫風鈴在她的日記中提到,散戶有以下四種問題。

一、以爲交易是很簡單的

這一點适用于大多數新手。很多人總以爲做操盤手很酷,看着很多個顯示器,動動鍵盤,動動鼠标,就可以操作上百萬千萬的資金,每月百萬收入。

此外,很多媒體報道一直給我們帶來這樣的感覺,某某某做期貨幾萬賺上億,某人一年翻一萬倍。這種東西基本上每天都有,但是他們從不會告訴我們這裏的風險有多大,曾經爆倉了多少次。也沒人會給你做一次統計,他們這麽長的交易時間,平均收益率是多少?

風險和收益始終是成正比的,能翻這麽多倍,其風險就肯定很大。不管翻多少倍,隻要一次爆倉就什麽都沒了。

正因交易門檻低,不少人剛剛入門的時候過于自信,也低估了市場。

二、暴富心理

大多數散戶進入交易世界單純是爲了賺錢,尤其是賺快錢。這也就能理解爲什麽散戶總是偏愛做短線,因爲資金進出時間短,可以很直觀地看到自己的盈利和虧損情況。

例如,對于一隻股票,散戶總是拿得不長久。

根據美國DALBAR機構對于美國基金投資者的定量分析,美國人持有股票或者債券基金的平均長度是三年。也就是說,對于大部分人來講,每三年他們就會把自己手中的基金賣出再去買一個新的基金。在這種操作頻率下的回報可想而知。

三、三天打魚,兩天曬網

這個問題不隻是針對新手,很多做了很多年還沒盈利的老手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這種問題。

很多新手在學習交易的時候,都肯定會知道交易的紀律性是非常重要,知道交易成功的心理要素之一就是執行力,隻要持續執行一套系統就能盈利。

這裏先不讨論他們執行的系統是否有效的問題,他們總是在虧損多次後,覺得系統不行,因此不斷地換系統,而不是想去吃透一個系統。

我們都知道一個成熟的交易者是要有自己的交易系統,但是構建一個交易系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若是沒有一定的經驗和資金的話,真的很難構建出一個自己的交易系統,于是在這種情況下,散戶就開始随意交易,按照自己的心情愛好來做。

四、情緒化交易

關于這一點,伍市民給出了很形象的心理活動描述。

選股時——(心理活動:這次一定要選一個好股把上次虧的賺回來)

買入後——(心理活動:交易完成了,就等數錢了)

持有中——(心理活動:啊,怎麽沒按我想象中運行啊)

持有中——(心理活動:哎呀,又跌了,是不是該止損了,套死了怎麽辦)

賣出止損——(心理活動:運氣真差,止損吧,下次把這次虧的賺回來再不碰股票了)

賣出後——(心理活動:吐血,剛賣就大漲,爲什麽受傷的總是我)

再次買入——(心理活動:這次一定妥妥的,鈔票馬上就賺回來了)

從買入到持有,再到沽出,再到重新買入,每一步都是受情緒支配,由此陷入一個無限循環。

諾貝爾得主丹尼爾·卡尼曼在《思考快與慢》中深入剖析了情緒化交易,歸根到底其實圍繞以下五點:

①錨定效應

從我們買入資産的那刻起,這買入價就紮入了我們心中。我們會不由地用它來判斷現有價格的高低。 

比如我們曾經在15元的時候買入一支股票,後來一路狂跌到9元,我們仍然不想賣出。就是因爲我們是15元買入的,我們毫無理由地認爲這隻股票應該要漲到15元以上。

死抱着當時錨定的價格,而不是理性地分析目前股價的高低,這也是爲什麽很多人在股市崩盤的時候不斷抄底,結果仍被套牢的原因。

②選擇性記憶

成功的投資經曆我們總是記得很牢,但是對于虧損的經驗,卻選擇忘記,或者找到各種“理由”來解釋當時失敗的原因,比如“市場整體性下跌”“二八分化”“财報地雷”等。

實際上,沒有複盤出方法論的成功,往往暗含着更大的風險。因爲這會導緻我們在下次投資的時候,盲目地樂觀,認爲這次自己也能成功。結果很可能一腳踏空,再也無法翻身。

③心理賬戶

投資者往往會對于買入一隻股票很快就盈利10%以上的情況有非常清晰的記憶。而出現虧損後,往往會認爲虧的是“上一次的利潤” 。

潛意識裏,我們并沒有把“利潤”當成我們自己的“本金”,而是把它看成了下次“試錯”的籌碼。因此在熊市中,投資者往往會在不斷的“試錯”中消耗掉了自己在牛市當中的積累甚至損失本金。 

④賭徒謬論

扔一個硬币前10次都是正面,第11次是正面的概率有多少?相信沒多少人能說出是50%。

同理,當一隻股票如果連跌3天,很多人就忍不住抄底,而不是考慮更可能意味着出現大崩盤。

⑤損失厭惡

心理學研究發現,我們丢失100元錢的悲痛心情,要靠獲得250元才能平複。比起收益,人們對損失更加敏感,更加不願意發生虧損。

上述三個問題可能是散戶屢敗屢戰、屢戰屢敗的主要原因。

當然,并不是所有散戶都是虧損的,隻是,要成爲那跑赢大市、穩定盈利的5%就比較難了——首先要意識到自己問題是什麽,在其他散戶一擁而上之時做到“衆人皆醉我獨醒”,甚至有時需要逆大勢而爲。
如何在IC Markets交易平台上交易外彙、貴金屬、大宗商品、股指、美港股、ETF等金融市場場外産品?
請按照以下簡單的步驟開戶
1. 點擊賬戶開戶頁面,選擇适合您的交易平台賬戶進行開戶
2. 賬戶開通後進行賬戶注資
3. 下載安裝并登錄交易平台即可交易
本文地址: /news/2350-1.htm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