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XNESS:習慣于失去:愛扛單和鎖單的交易者都應該認真讀一讀

Exness 2021-09-23 10:40:40

一般來說,人的天性是習慣于得到,而不習慣于失去的。我們比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應該的,正常的,把失去看作是不應該的,不正常的。所以,每有失去,就不免感到委屈。所失愈多愈大,就愈委屈。我們暗下決心要重新獲得,以補償所失。在我們心中的藍圖上,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獲得勾畫出來的,而失去則是必須塗抹掉的筆誤。

道理本來很簡單:失去當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現象。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地得而複失的過程,就其最終結果看,失去反比得到更爲本質。我們遲早要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——生命,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。有些失去看似偶然,例如天災人禍造成的意外損失,但也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。“人有旦夕禍福”,既然生而爲人,就得有承受旦夕禍福的精神準備和勇氣。至于在社會上的挫折和失利,更是人生在世的尋常遭際了。

由此可見,不習慣于失去,至少表明對人生尚欠覺悟。一個隻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,表面上似乎富于進取心,實際上是很脆弱的,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後一蹶不振。

東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說。照我的理解,布施的本義是教人去除貪鄙之心,由不執著于财物,進而不執著于一切身外之物,乃至于這塵世的生命。如此才可明白,佛教何以把布施列爲“六度”之首,即從迷惑的此岸渡向覺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橋梁。佛教主張“無我”,既然“我”不存在,也就不存在“我的”這回事了。無物屬于自己,連自己也不屬于自己,何況财物。明乎此理,人還會有什麽得失之患呢?

當然,佛教畢竟是一種太悲觀的哲學,不宜提倡。隻是對于入世太深的人,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劑。我們在社會上盡可以積極進取,但是,内心深處一定要爲自己保留一份超脫。有了這一份超脫,我們就能更加從容地品嘗人生的各種滋味,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。

我失去了的東西,不能再得到了。我還能得到一些東西,但遲早還會失去。我最後注定要無可挽救地失去我自己。既然如此,我爲什麽還要看重得與失呢?到手的一切,連同我的生命,我都可以拿它們來做試驗,至多不過是早一點失去罷了。

我們總是以爲,已經到手的東西便是屬于自己的,一旦失去,就覺得蒙受了損失。其實,一切皆變,沒有一樣東西能真正占有。得到了—切的人,死時又交出一切。不如在一生中不斷地得而複失,習以爲常,也許能更爲從容地面對死亡。

另一方面,對于一顆有接受力的心靈來說,沒有一樣東西會真正失去。
如何在IC Markets交易平台上交易外彙、貴金屬、大宗商品、股指、美港股、ETF等金融市場場外産品?
請按照以下簡單的步驟開戶
1. 點擊賬戶開戶頁面,選擇适合您的交易平台賬戶進行開戶
2. 賬戶開通後進行賬戶注資
3. 下載安裝并登錄交易平台即可交易
本文地址: /news/1916-1.htm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